新年會貫徹十八大精神

從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專項扶持資金,到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移政府職能……廣東省委、省政府謀求社會善治的步履清晰可見。 改革觀察今年8月,東莞市湖南婁底商會成立了廣東首個異地務工人員互助組織。在隨後2個多月時間內,婁底商會在莞人員服務站就先後幫助300多人次解決實際困難。    這是廣東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大突破,允許異地務工人員互助組織成立,展現政府“協同善治”的理念,引導廣東3667萬異地務工人員自我教育、服務和管理。   改革是廣東的根、廣東的魂。改革之於廣東,既是立命之道,也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之所繫。在社會體制改革過程中,廣東先行一步,爲中國探路。近5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全面把握省情新特徵,加大民生投入,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補長社會建設這條“短腿”。 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創新社會管理方式也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南粵大地改革的音符振聾發聵。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 省市縣三級社工委機構的成立,使廣東形成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專業部門,提升了各地各部門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的執行力。 從省委高層頻密調研社會管理創新,到省委全會專題研究部署社會建設;從出台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到頒布7個配套文件,形成一整套社會建設的政策框架;從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社工委機構,到推出全省約1000個社會創新觀察項目;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而黨的十七大報告的提法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從表述的變化可見,經過5年來的實踐,“創新管理”被提升到和“改善民生”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前提下的社會管理“協同善治”力求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正如2012廣東社會建設創新年會上形成的共識: 省社工委還在社會組織體制改革上著力甚多,從行業協會、商會入手,推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去行政化”和“去壟斷化”,並最大限度地發動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 改革開放30多年,廣東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場經濟日趨成熟,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呈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社會管理壓力大,社會矛盾早發、多發、觸點多、燃點低。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也必須建立和經濟體制相匹配的社會體制。 全省“財政蛋糕”每年切給民生事業的超過了六成,省級財政民生事業支出比例更是超過七成。從去年起,我省每年都制定並落實十件民生實事,並將此作爲一項常態工作固定下來。。 努力構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與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既相互分離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會治理結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創新管理迫在眉睫 十八大勝利閉幕後,廣東迅速召開2012廣東社會建設創新年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在這次會議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協同善治”是與會人員普遍討論的焦點。 其中,省社工委將“1+7”文件細化成80項具體任務,分解到相關單位。 中心組織居民開展親子活動,吸引社區家庭積極參與。受訪者供圖長者飯堂不但解決了老人吃飯難問題,同時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符超軍 攝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